2018年新西兰华人建筑业协会牵头成立了进口建材研究小组,试图找出中国建材走入新西兰千家万户的路线图。这个领域早已得到许多华人的关注,但雷区不少。
目前整个进口建材市场没有形成气候,个体普遍摸着石头过河。一个项目可能成功进口了某些建材,但换成了另一个项目未必就行得通。进口建材,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但目前进口建材背后隐形成本究竟多少,还是谜团。
建筑设计师出身的 Irene Cai在 Frank Xu的支持下,成立了相关课题研究小组,并成为研究小组的负责人。通过实际的采访和调研,她隐约感觉,想要如愿形成所谓“材料进口指导性文件”并不容易。
进口建材,还停留着各家各自摸索的阶段。某些渠道商探索出的部分建材成功经验,并不愿意公开分享, 或者说也并没有推而广之的可能性。从同业之间的充分交流,到进一步沉淀出完整的指南,仍需上下求索。
围绕着进口建材一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问题, 《逸居新西兰》和Irene展开了对话。Irene坦诚了分享了她搜集到市场信息。
Q:《逸居新西兰》
A: Irene Cai
Q: 在新西兰,哪些人比较有动力使用进口建材?
A: 开发商和终端买家希望得到更多的选择、更优惠的价格。但是,他们意识到背后还有隐形成本, 但是并不充分、全面。这其中包括行政审批的时间成本、仓储和物流成本,以及安装的人工成本和售后服务。现在,大家也逐步意识到。很多时候,折腾一大圈,也许还不如本地采购,想省钱的目的没有达到, 还浪费了时间。
Q:为什么华人开发商更愿意用中国的建材?
A:主要是价格优势。我是建筑设计师,在中国国内,设计对造价没有如同新西兰那么敏感。但是在新西兰项目成本频频超支,开发商、总包商资金链断裂的消息也常常见诸报端。造价问题时时牵动着行业的神经。不过,从动机角度分析,市议会、总包商和设计师没有动力做材料进口这件事,华人开发商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去采用进口建材,也是出于对中国建材价格的了解和向往。对于设计顾问来说,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有些本地洋人顾问公司会认为这种舍近求远的做法,是华人开发商把更多的风险和责任转嫁到了总包和分包以及设计身上。
Q:什么样的人从事建材进口,最有优势?
A:一方面是新西兰建筑业的从业者,他们了解市场,可以定制对口的材料,另一方面在中国有建材采购资源。相比洋人,华人有语言文化优势,比洋人更容易了解深入国内材料市场。特别是有国内行业背景的华人,采购时候更有利。特约生产的话,也能相对容易地联络到合适的厂家。
Q:据您所知,在新西兰的华人主要关注哪些建材的进口?
A: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造价比重大大的,如钢结构、幕墙。第二种差价空间大的,如机电设备。很多设备不在新西兰生产,需要进口。机电设备的进口还需要考虑是否有本地经销团队,以及售后维保问题。第三种建材类型是重复量大的,如内装材料、洁具、厨卫。
Q:在什么情况下,值得使用进口的建材?
A:核心问题是,到底能节约多少成本?材料采购成本+隐形成本相加之后,比本地便宜,才有动力做。进口建材耗费的额外时间要在允许范围内,审批流程要可控,耗费时间不影响工程。在计算的时候,要给隐形成本预留多一点的空间,否则出现任何一个环节的超支或者延误,工程就会面临风险。其实,新西兰本地市场小,整个行业也经常遇到本地没有的建材(比如特殊型号的设备),市场上是存在一些被认可的、成熟的专业设备供货商,提供专业进口服务的。
Q: 中国哪些建材有被进口到新西兰的价值?
A:不能一概而论,因为目前材料进口并不成气候。一个项目里成功的进口行为,换一个项目也许就不合适了,和项目所在地的外部气候地理环境、当地市议会态度、项目规模、业态类型都有关系。其实国内很多材料都很成熟,质量也过关,但这并不是值得被进口的唯一衡量标准。话说回来,有没有进口的价值,还取决于隐形成本多少,审批流程的难易程度、认证时间长短,售后维保,物流储藏。这些都考虑进去,才能说有没有价值。不能独立地切割看问题。有时候,进口建材并不是一锤子买卖,能否长效良性发展,还和进口的规模,后续订单的稳定都息息相关。
Q: 据您所知,从中国进口建材到新西兰的主要阻碍有哪些?是否有突破途径?
A:阻碍的核心是隐形成本的不确定,涉及设计匹配、设计责任、物流、仓储、税收、检测认证、证书后续维护、施工劳力资质、售前售后维保和市议会的认可。以上操作都有灵活性,和一事一议的情况,经验可以借鉴但不一定可以复制。突破途径只能是实干。甲方要有意识,有准备。早期让多方顾问参与,设计师知晓了解有待进口材料的情况,进行设计匹配,如果在设计文件中不指定品牌,而只做规格、参数描述,就能为后续采购留下空间。设计师需要在保证质量、最终效果和材料指定精准性上找到平衡,也确实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启动进口流程的,尽早让供货商联手启动认证流程。大型材料进口适宜雇用外部顾问、让市议会介入了解,多了解,方能易于审批。项目管理方把进口建材的耗费时间、成本考虑进计划,分门别类做材料进口可行性研究(合规性难度、经济性、流程时间控制)对于没有本地经销的,找到配套的本地合作方,提供工人劳力,和维保。
Q:目前,新西兰有哪些大型项目使用了从中国进口的建材?他们使用了什么方式来突破限制?
A:目前使用了幕墙、钢材和部分内装表面材料,一般不涉及消防、水电管线的。解决合规性问题,主要看市议会要求你怎么证明合规性,要求哪些支持性文件,特殊的情况,需要雇用顾问,甚至多方顾问,建立工作模式、QA Plan,去向市议会证明合规性。对于不同情况的材料申请不同级别的认证证书,突破性新材料,找机构做codemark证书,( 甚至multi proof证书)。
Q:协会成立了一个进口建材研究小组,希望解决哪些问题?
A:通过对新西兰建材进口的案例的梳理,明确进口过程中的症结,正本清源,为后人提供参考,少走弯路。首先,以华人建筑行业协会的平台力量,跟踪、推动并影响调研进口流程规范化,进而为打开新西兰建材市场海外供给渠道提供便利,为今后新西兰建筑行业成本控制创造条件。其次,分门别类,不同材料,案例,流程整理,为后人提供参考。再者,把不确定的相对确定下来,到底要经历什么才能进口。最关键的是,了解隐形成本:时间、成本、后果。但是,面临的难点却是,新西兰一事一议的情况。换了一个情况,换了一个人来复核。别人能拿到的批文,你的项目却不能够百分百复制别人的成功经验,这要求从业者既能有吸纳前人经验的开放态度,又要做好灵活应变的准备。
作者介绍
Irene Cai
新发展亚太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高级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及建筑学学士。法国国立高等-巴黎美丽城建筑学校建筑与城市设计 DSA学位。中国一级注册建筑师
曾以建筑师身份参与多个国内外大型综合性工程项目的主创设计及设计管理工作。深入接触、参与过各类项目的不同阶段,熟悉了解综合性项目多团队工作的协调与组织。现从事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工作。